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誉为“亚洲水塔”和“世界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青藏高原发生冰川退缩、冻土退化,河湖特征及河川径流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制定科学应对方案,我国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 我院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11家单位,承担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亚洲水塔动态变化与影响”的科考任务,并负责第3专题“河流演变与影响”。2019年10月2-10日,我院与西藏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共30多人组成“河流演变与影响科考队”,在西藏自治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由张建云院士带队,在西藏阿里地区和雅鲁藏布江流域开展了专项科学考察研究工作。 科考队于3日中午抵达拉萨,下午与西藏自治区水利厅举行水利科技座谈会,水利厅厅长孙献忠同志致辞,副厅长陆伟东同志主持会议,总工程师周建华同志、副厅长赵辉同志参加会议。张建云院士介绍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和工作计划。科考队与西藏自治区水利厅就西藏水利、水文科技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4-9日,科考队开展实地科考工作,科考对象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冰川、水库演变等,具体工作内容包括现场察看、地形测量、水土植物采样和下垫面调查,水文、气象资料收集,以及新建融水水文监测站选址等。科考队员冒着高原反应和低氧高寒的大风天气,6天驱车近3000公里,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海拔达5360米,足迹遍布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雅鲁藏布江等流域,以及班公错、玛旁雍错、拉昂错、佩枯错、羊卓雍错等湖泊,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青藏高原科考资料。 10月10日,在拉萨召开了科考总结会。本次科考圆满完成了各项科考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一是内业准备工作充分。科考队本着“先内业后外业”的原则,提前制定科考计划,合理制定科考路线,认真准备科考物资,为开展实地科考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应用仪器设备先进。科考过程中采用全站仪、光电流速仪等测量设备,还应用了无人机、高精度gis数据采集系统、天通一号卫星电话、高倍望远镜等仪器设备,确保了测量数据和通讯保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地方部门全力支持配合。本次科考工作,西藏水利厅和沿线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安排专人为科考队保驾护航,确保了科考工作的顺利进行;四是全体队员不懈努力。本次科考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科考队员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在高原反应严重的情况下,不辞辛苦、密切配合、认真细心完成各项科考任务,展现了我院科研工作者顽强拼搏、敢打硬仗的良好精神风貌。
|